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商标印制管理有关书式

时间:2024-05-05 00:10:34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930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商标印制管理有关书式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


商标印制管理有关书式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




表一
印制商标单位申请表
申 请 单 位:
( 加 盖 公 章 )
申请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
( 签 字 )
申 请 日 期: 年 月 日

------------------------------------------
|申请单位名称| | 营业执照号码 | |
|------|-----------|--------|------------|
| | | 法定代表人 | |
|地 址| | | |
| | | 或负责人 | |
|------|---------------------------------|
| |主营| |
| 经营范围 |--|------------------------------|
| |兼营| |
|------|---------------------------------|
| 经济性质 | |注册资金(万元)| |
|------|-----------|---------------------|
| | |联系| | | |
| 联系人 | | | |邮政编码 | |
| | |电话| | | |
|------|--------|--------|---------------|
|申请商标印 |普通商标印制| |人用药品商标印制| |烟草制品商标印制| |
|制业务种类 |-----------------|---------------|
|(在相关栏中| 申请普通商标兼人用药品商标印制 | |
|打√) |-----------------|---------------|
| | 申请普通商标兼烟草制品商标印制 | |
|----------------------------------------|
| 有关印刷品行业主管部门批准文件(复印件附后) |
|----------------------------------------|
| 文件名称 | 主要内容 | 批准单位 |
|------------|------------|--------------|
| | | |
|------------|------------|--------------|
| | | |
|------------|------------|--------------|
| | | |
|----------------------------------------|

| |名 称|单位|数 量|名 称|单位|数 量|
| 现 |-------|--|-----|--------|--|----|
| | | | | | | |
| 有 |-------|--|-----|--------|--|----|
| | | | | | | |
| 商 |-------|--|-----|--------|--|----|
| | | | | | | |
| 标 |-------|--|-----|--------|--|----|
| | | | | | | |
| 印 |-------|--|-----|--------|--|----|
| | | | | | | |
| 制 |-------|--|-----|--------|--|----|
| | | | | | | |
| 设 |-------|--|-----|--------|--|----|
| 备 | | | | | | |
------------------------------------------

-------------------------------------
| | | 其 中 |
| 现有商标 |合计 |------------------------|
| |(人)| 商标印制业务 | 商标印制 | |
| | | | | 其他人员 |
| | | 管理人员 | 技术人员 | |
| |---|--------|------|--------|
| 印制人员 | | | | |
|------|----------------------------|
| | 姓 名 | 身份证号码 | 资格证书编号 |
| |--------|--------|----------|
| | | | |
| |--------|--------|----------|
| | | | |
| |--------|--------|----------|
|现有取得《商| | | |
|标印制业务 |--------|--------|----------|
|管理人员资 | | | |
|格证书》人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 2 | 2 |
|现有商标印 |生产占地(m )|仓储占地(m )| 其 他(m ) |
| |--------|--------|----------|
|制场所面积 | | | |
|------|--------|--------|----------|
| | 名 称 | 制订时间 | 主要内容 |
| |--------|--------|----------|
| | | | |
| |--------|--------| |
|现有管理商 | | | |
| |--------|--------| |
|标印制业务 | | |(附规章制度各两份)|
| |--------|--------| |
|规章制度 | | | |
| |--------|--------| |
| | | | |
-------------------------------------

--------------------------
| | |
|县| |
|(| |
|区| |
|)| |
|级| |
|工| |
|商| |
|局| |
|意| |
|见| |
| | |
| | (公章) 年 月 日 |
|-|----------------------|
| | |
|地| |
|(| |
|市| |
|)| |
|级| |
|工| |
|商| |
|局| |
|意| |
|见| |
| | (公章) 年 月 日 |
|-|----------------------|
| | |
|省| |
|级| |
|工| |
|商| |
|局| |
|意| |
|见| |
| | |
| | (公章) 年 月 日 |
|------------------------|
| 发证日期 | 年 月 日| 发证编号 | |
--------------------------
注:此表由申请单位填写,一式三份,分别由省、地
(市)、县(区)级工商局存档。

表二
印制商标单位申请变更登记表
申 请 单 位:
( 加 盖 公 章 )
印制商标单位证书编号:
申请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
( 签 字 )
申 请 日 期: 年 月 日

-----------------------------
| 项 目 | 原发证登记事项 | 申请变更登记事项 |
|------|---------|----------|
| 申请单位 | | |
| 名称 | | |
|------|---------|----------|
| 地 址 | | |
|------|---------|----------|
| 法定代表人| | |
| 或负责人 | | |
|------|---------|----------|
| 注册资金 | | |
| (万元) | | |
|------|---------|----------|
| 印制范围 | | |
|------|--------------------|
| | |
| 申 | |
| 请 | |
| 变 | |
| 更 | |
| 登 | |
| 记 | |
| 理 | |
| 由 | |
| | (公章) 年 月 日 |
-----------------------------

--------------------------
| | |
|县| |
|(| |
|区| |
|)| |
|级| |
|工| |
|商| |
|局| |
|意| |
|见| |
| | |
| | (公章) 年 月 日 |
|-|----------------------|
| | |
|地| |
|(| |
|市| |
|)| |
|级| |
|工| |
|商| |
|局| |
|意| |
|见| |
| | |
| | (公章) 年 月 日 |
|-|----------------------|
| | |
|省| |
|级| |
|工| |
|商| |
|局| |
|意| |
|见| |
| | |
| | (公章) 年 月 日 |
|------------------------|
|换证时间| |换证编号| |
|----|-------------------|
|备 注| |
--------------------------
注:此表一式三份,分别由省、地(市)、县(区)
级工商局存档。

表三
印制商标单位验证申请表
申 请 单 位:
( 加 盖 公 章 )
印制商标单位证书编号:
申请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
( 签 字 )
申 请 日 期: 年 月 日

--------------------------------------
| 申请单位 | | | |
| | | 营业执照号码 | |
| 名称 | | | |
|------|-----------------------------|
| 地 址 | |
|------|-----------------------------|
| 法定代表人| |
| 或负责人 | |
|------|-----------------------------|
| 经济性质 | |注册资金(万元)| |
|------|----------|--------|---------|
| 联系人 | | 联系电话 | |
|------|----------|--------|---------|
| | |印制注册| 印制未注册 |印制数量|经营额 |
| |印制委托人| | | | |
| | | 商标 | 商标 |(万件)|(万元)|
| |-----|----|--------|----|----|
| | | | | | |
| |-----|----|--------|----|----|
| | | | | | |
| |-----|----|--------|----|----|
| 商 | | | | | |
| 标 |-----|----|--------|----|----|
| 印 | | | | | |
| 制 |-----|----|--------|----|----|
| 业 | | | | | |
| 务 |-----|----|--------|----|----|
| 经 | | | | | |
| 营 |-----|----|--------|----|----|
| 情 | | | | | |
| 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合 计 | (个)| (个)| (个)| | |
--------------------------------------

----------------------------
| |商标印制业务管理 | |
| |人员是否变动 | |
| |---------|--------------|
| |商标印制技术、设备| |
| |及仓储保管设施是 | |
| |否符合条件 | |
| |---------|--------------|
| |商标印制管理制度 | |
| |是否健全 | |
|商|---------|--------------|
|标|商标印制单位的名 | |
|印|称、住所、法定代表| |
|制|人等主要事项是否 | |
|单|变化 | |
|位|---------|--------------|
|自|是否有超出核定范 | |
|查|围印制商标的行为 | |
|情|---------|--------------|
|况|是否有印制违法商 | |
| |标标识的行为 | |
| |---------|--------------|
| |是否有其他违反商 | |
| |标印制管理办法的 | |
| |行为 | |
| |---------|--------------|
| |法定代表人或负责 | |
| |人自查意见 | |
| | | (公章) 年 月 日|
----------------------------

--------------------------
| | |
|县| |
|(| |
|区| |
|)| |
|级| |
|工| |
|商| |
|局| |
|意| |
|见| |
| | |
| | (公章) 年 月 日 |
|-|----------------------|
| | |
|地| |
|(| |
|市| |
|)| |
|级| |
|工| |
|商| |
|局| |
|意| |
|见| |
| | |
| | (公章) 年 月 日 |
|-|----------------------|
| | |
|省| |
|级| |
|工| |
|商| |
|局| |
|意| |
|见| |
| | |
| | (公章) 年 月 日 |
--------------------------
注:此表应当在《印制商标单位证书》每两年期满前
两个月内,由申请单位填写一式三份,分别由省、
地(市)、县(区)工商局存档。

表四
商标印制业务登记表
印制单位:
印制商标单位证书编号:
印制时间: 年 月 日

登记编号:
--------------------------------
| 商标印制委托人名称| | 地址 | |
|---------------|----|---------|
|法定代表人| | | |
| | |经济性质| |
| 或负责人| | | |
|-----|---------|----|---------|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 |
|------------------------------|
| | |
| 印 | |
| 制 | (贴商标图样,加盖骑缝章) |
| 的 | |
| 商 | |
| 标 |----------------------|
| |是否注册商标| 是/否 (打√) |
|------------------------------|
| 印制商标证明文件(复印件附后) |
|------------------------------|
| 文件名称 | 主 要 内 容 |
|------|-----------------------|
| | |
|------|-----------------------|
| | |
|------|-----------------------|
| | |
|------------------------------|
| 承印未注册商标时双方签订的合同(复印件附后) |
|------------------------------|
| 合同名称 | 主 要 内 容 |
|------|-----------------------|
| | |
|------|-----------------------|
| | |
|------|-----------------------|
| 印制数量 | |废次标识数量| |
| (万件) | | (万件) | |
|------|---------|------|------|
| 交货日期 | | 经办人 | |
|------|-----------------------|
| 备 注 | |
--------------------------------

表五
印制商标单位一览表
填报单位: 年 月 日
-----------------------------------------------------
| | | |法定代表人| |注册资金| | | |
|序号|证书编号|印制商标单位名称| |经济性质| |商标印制核定范围|地 址|联系电话|
| | | | 或负责人| |(万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备注:此表一式三份,分别由省、地(市)、县(区)级工商局存档



1997年10月14日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安市职业病防治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

江苏省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淮安市职业病防治规划(2010-2015年)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淮安市职业病防治规划(2010-201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淮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一○年十月二十一日


淮安市职业病防治规划(2010-2015年)


职业病防治事关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多年来,我市高度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不断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开展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和重点职业病专项整治,广泛宣传职业病防治政策措施,职业病防治体系初步建立。但由于部分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到位、行政监管存在薄弱环节以及防治工作投入较少等原因,全市职业病防治形势仍较严峻,以尘肺病、职业中毒为主的职业病发病数居高不下,职业病危害呈逐步蔓延趋势。为进一步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有效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根据《职业病防治法》、《江苏省职业病防治规划(2010—2015年)》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苏发〔2009〕7号)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保护劳动者健康这一根本目标,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用人单位负责、行业规范管理、职工群众监督的防治工作体制,立足市情,突出重点,全面推进职业病防治工作,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控制职业病危害源头,采取工艺革新、工程技术、个体防护和健康管理等综合治理措施,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
2.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既着眼长远,不断完善制度和监管体系;又立足当前,着力解决目前防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3.宣传动员,社会参与。广泛开展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增强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三)工作目标
到2015年,全市主要职业病发病水平明显下降,职业病防治监管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和工伤保险体系建立健全,劳动者健康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具体指标为:
1.新发尘肺病病例年均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基本控制重大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以及光气、硫化氢、一氧化碳、氯气、农药、三氯乙烯等主要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发生,主要慢性职业中毒得到有效控制,基本消除急性职业性放射性疾病。
2.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负责人、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率达到90%以上,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80%以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告知率和警示标识设置率达到90%以上。
3.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率达到70%以上,粉尘、毒物、放射性物质等主要危害因素监测合格率达到80%以上。
4.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预评价率达到60%以上,控制效果评价率达到65%以上。
5.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体检率达到60%以上,接触放射线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达到85%以上。
6.基本实现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工伤保险全覆盖;职业病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及妥善安置,各项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7.工作场所、职业健康监护等职业病防治的监督覆盖率比2009年提高30%以上,严重职业病危害案件查处率达到100%。监管网络不断健全,监管能力不断提高,对中小企业的监管得到加强。
8.依托现有资源,建立完善与职责任务相适应、规模适度的职业病防治工作网络。化学中毒和核辐射医疗救治的能力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职业病防治、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高。
二、主要任务
(一)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
1.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用人单位是职业病防治的第一责任人,要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设置或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组织,配备专职或兼职专业人员,设立职业健康监督管理人员,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
2.落实职业病危害前期预防制度。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按规定申请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防护设施设计审查、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
3.对工作场所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如实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与控制,为劳动者提供符合职业卫生标准和要求的工作场所、环境及条件。在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设置警示标识和警示说明。使用有毒物品作业的用人单位要取得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救援器材、设备,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4.加强劳动者职业健康管理。依法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及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本人,并为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对遭受或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及时安排疑似职业病病人进行诊断,做好职业病病人的治疗、康复、定期检查和妥善安置,维护职业病病人的合法权益。
5.规范用工行为。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如实告知劳动者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工作条件、工作地点等内容,依法参加工伤保险,落实有害作业岗位津贴和女职工特殊保护政策。在高危行业推行职业卫生专项集体合同制度。
(二)加大职业病危害源头控制力度
职业病防治关键在预防,用人单位和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职业病防治法》、《江苏省职业病防治条例》关于前期预防的制度。卫生、安全生产监管、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住房和城乡建设等相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密切配合,2010年底前初步建立、2015年底前全面推行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治前期预防机制,从源头有效控制职业病的危害。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和市政府有关规定,经投资主管部门核准或备案的建设项目,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竣工验收前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并按有关规定报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审查、验收,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投资主管部门应在核准和备案时将有关要求告知建设单位,并与卫生行政部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利于开展职业病危害评价、审核、验收和监督执法等工作。
(三)抓好重点职业病防治工作
1.尘肺病防治。以机械、建材、冶金、矿山等矽肺、煤工尘肺、电焊工尘肺危害突出的行业为重点,开展工作场所粉尘治理专项整治行动,推动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管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实施粉尘危害综合治理工程,加强尘肺病防治技术和发病规律调查研究,推进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促进用人单位提高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逐步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工艺、设备和材料,关闭粉尘危害严重、不具备防治条件的小矿山、小水泥厂、小冶金厂、小陶瓷厂等,明显减少作业环境粉尘危害,降低尘肺病发病率。
2.重大职业中毒防治。以化工、轻工、电子等有毒化学品生产、销售及使用行业为重点,强化重大职业中毒防治专项整治,开展职业中毒隐患排查,加快化工、轻工、电子等有毒化学品生产、销售、使用的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对生产设施、设备、场所进行治理,实施重大职业中毒隐患防范治理示范工程。加强对新化学品的监管,市内首次使用的新化学品,使用单位应该按规定向有关部门报送化学品毒性鉴定资料并经登记注册或者批准后方可使用。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改善劳动条件,有效防范重大职业中毒事件的发生。
3.职业性放射性疾病防治。加强对核技术应用行业的职业病危害评价和放射卫生监管,落实接触放射线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和健康监护管理制度,实施放射性职业病危害防治技术和措施,降低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发病率。
(四)提升职业病防治能力
1.完善职业病防治监管体系。加快推进职业病防治监管队伍建设,充实人员,加强培训,配备必要的设备,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市级卫生、安全生产监管等部门要明确相应的机构负责职业病防治监督管理,县级卫生、安全生产监管等部门要配备专职监管人员。2015年底前,各级职业病防治监管队伍、执法装备及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基本满足职业病防治监管工作需要。
2.加强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按照区域覆盖、合理配置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人才培养和设施配备,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鉴定和治疗、化学中毒和核辐射医疗救治、重点职业病监测与预警、职业病信息报告、健康教育与促进等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市级职业病防治技术指导委员会,承担对全市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和咨询工作。制定职业病防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养与基本职业卫生服务相适应的基层专业人才。充分发挥综合医院的技术优势,加强培训和能力建设,使具备条件的综合医院通过资质认定后尽快承担起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工作。严格职业病防治机构和人员准入,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2011年5月底前,全市新增1家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具备职业病诊断和职业健康检查资质,并具备10类115种职业病诊断能力;每个县(区)至少有1家具备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的机构,1家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具备职业健康检查能力。到2015年,市级职业病防治机构在“防、治、管、教、研”等方面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市职业病诊断机构的数量和能力基本满足我市职业病诊断的需要,县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和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数量和能力基本满足当地职业病防治需要。
3.提高职业病防治信息化水平。依托现有信息传输网络或电子政务网络,加强职业病防治信息系统建设,及时收集、分析相关信息,掌握职业病发病规律和动态趋势,开展职业病监测和预警,逐步实现职业病防治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规范管理。(五)强化职业病防治监督管理各地要针对本地职业病危害特点,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人群的监督检查力度。各级职业病防治监督管理部门要按照《职业病防治法》、《江苏省职业病防治条例》和职责分工,认真履行职业卫生监管职责,加强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辐射安全许可证、放射诊疗许可证、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场所职业卫生和职业健康监护等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监督作用,督促并协助用人单位开展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和培训;督促纠正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向政府有关部门建议采取强制性措施,切实保护劳动者权益。积极探索职业病防治监管新举措,稳步推进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开展职业病防治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将企业职业病防治的主要指标纳入卫生城镇的考核标准。
(六)完善工伤保险制度
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政策体系,继续推进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积极探索并完善工伤预防与工伤康复、工伤补偿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到2015年,基本实现工伤保险全覆盖,确保工伤人员按时享受各项待遇。
(七)加强培训和宣传教育
普及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学法、守法和依法维权的意识。加强对基层领导干部和用人单位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及广大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积极推进作业场所健康教育。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深入开展“职业病防治宣传周”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推广职业病防治先进经验和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劳动者健康、重视职业病防治的良好氛围。发挥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作用,鼓励群众举报职业病防治违法行为。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高度,把职业病防治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将职业病防治重要指标和主要任务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本地区职业病防治计划,明确职业病防治目标,层层分解任务,落实具体措施,扎实推进职业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损害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的违法行为,对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的,或因失职、渎职等原因导致重大职业病危害事件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社会影响恶劣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二)坚持齐抓共管
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治法》、《江苏省职业病防治条例》和职业病防治工作职责分工,切实履行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卫生部门负责对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审核、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卫生审查和竣工验收;负责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制定服务规范,规范服务行为;负责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机构监督管理,规范职业病的检查和救治;负责职业病诊断和鉴定;负责放射诊疗许可证发放和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对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规范职业病的预防、保健,并查处违法行为。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负责拟订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职业危害事故调查和有关违法违规行为处罚规定,并监督实施;承担劳动防护用品的监督管理工作;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的监督检查,承担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发放和管理工作;负责职业危害申报、重点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安全设施“三同时”的监督管理,依法监督生产经营单位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情况;组织指导、监督检查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安全培训工作,组织查处职业危害事故和有关违法违规行为,参与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劳动合同、工伤保险和职业病病人享受有关福利待遇的监督管理;承担对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等的监督检查,督促用人单位纠正侵犯劳动者工伤保险权益的行为,确保劳动者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参与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处理。
工会组织负责群众性劳动保护的监督检查,按规定行使职业病防治工作协调、督促和建议权;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和培训,指导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督促用人单位落实职业病防护措施,要求用人单位及时纠正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及侵犯劳动者健康权益的行为,协助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依法参加卫生防护设施“三同时”审核验收,参与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处理。
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将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调整产业政策,逐步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和立项管理之前,落实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等制度,从源头控制职业病危害。
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对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负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辐射安全许可证颁发、环保设施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等行政许可审批;负责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查处有关违法行为;发生辐射事故时,负责辐射事故的应急响应、调查处理和定性定级工作。
财政部门负责按照国家规定落实职业病防治补助政策,保障必需的工作经费;加强对职业病防治补助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的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价格主管部门负责加强对职业病防治服务收费行为的监管,规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鉴定等相关服务收费行为。
科技部门负责职业病防治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发,并组织成果推广应用。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对涉及职业病危害项目用人单位的无照经营或超范围经营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编制部门负责落实职业病防治机构必要的职业病防治监管和专业技术人员编制。
公安部门负责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规定、造成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用人单位或个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加大经费投入
各级政府要按有关规定落实职业病防治补助政策,将职业病防治必须的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做到职业病防治工作投入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增加。卫生、财政和价格等部门应进一步明确和完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职业病危害评价、检测、诊断和鉴定的政策。用人单位用于预防和治理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工作场所卫生检测、健康监护和职业卫生培训等费用,按国家有关规定在生产成本中据实列支。建立多渠道的职业病防治筹资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职业病防治。
(四)完善法制保障
制订完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与管理、职业健康监护、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及医疗救治等技术标准和规范,进一步明确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发放、工伤保险等方面的程序和要求,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收费、工会维权等配套制度,努力提高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
(五)强化考核评估
各级政府应根据本规划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抓紧制订当地职业病防治规划和行动计划并组织实施。建立职业病防治考核、评估体系,通过自查、抽查、中期评估、终期评估等方式,对规划目标实行年度考核、评价,督促指导各项规划目标任务的贯彻落实。各有关部门每年要开展自查,做好年度总结,并向当地政府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和上级主管部门提交年度报告。市有关部门要适时开展规划实施的督查和评价工作。










  刑法第293条对寻衅滋事罪作了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颁布的《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下称《规定》)第37条对寻衅滋事罪确定了如下立案标准:“寻衅滋事,破坏社会秩序,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一)随意殴打他人造成他人身体伤害、持械随意殴打他人或者具有其他恶劣情节的;(二)追逐、拦截、辱骂他人,严重影响他人正常工作、生产、生活,或者造成他人精神失常、自杀或者具有其他恶劣情节的;(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价值2000元以上,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三次以上或者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与一些犯罪立案标准可以量化不同,寻衅滋事罪量化标准有一定的难度。司法实践表明,该罪立案标准还有待调整。

  一、与故意伤害罪的区别认定

  刑法规定故意伤害致人重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而寻衅滋事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即致人重伤、死亡的故意伤害罪法定最低刑十年比寻衅滋事罪法定最高刑五年更高,而致人重伤规定了三至十年的量刑幅度,即各种危害程度的犯罪行为都有相应的量刑范围,因而寻衅滋事未致伤亡应定寻衅滋事罪,而致人重伤、死亡则应定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死亡罪。

  对于随意殴打他人致使被害人轻伤的,应综合分析发案原因和犯罪动机后认定:对于以逞强或挑逗、戏弄被害人为目的的,非因被害人的过错而引起的,以寻衅滋事罪定罪量刑;对于不是以逞强或挑逗、戏弄被害人为目的,而是以伤害被害人身体、侵害被害人的健康权为目的的,或因被害人的过错而引起的,则以故意伤害罪定罪量刑。

  二、与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区别认定“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是寻衅滋事罪与财物有关的客观行为,但需注意故意毁坏财物罪与任意损毁公私财物类型的寻衅滋事罪的区别认定。

  《规定》第33条对故意毁坏财物案拟定的立案标准为:“(一)造成公私财物损失5000元以上的;(二)毁坏公私财物三次以上的;(三)纠集三人以上公然毁坏公私财物的;(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故意毁坏财物罪立案标准为5000元,寻衅滋事立案标准为2000元,为了两罪量刑不至于相差过大,宜将寻衅滋事案的立案标准数额适当调高,将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类型的寻衅滋事案的立案标准中的财物价值规定为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

  三、与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的区别认定

  对于寻衅滋事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认定,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一是引起大部分在场群众恐慌或不满并因此而离开,二是导致发生踩踏事故,三是致使公共场所正常秩序长时间(两小时以上)无法恢复。

  该类型的寻衅滋事罪与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有相似之处。但是,两者也有明显的差别,前者的犯罪主体可以是所有的参与者,犯意是临时起意,行为方式主要为起哄;而后者的犯罪主体是首要分子,而不是所有的参与者,犯意是事前策划,行为方式多样化,表现为聚集多人、长时间扰乱、暴力抗拒和阻碍有关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等。笔者认为,该类型的寻衅滋事罪与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主要根据事前有无策划来区分:在公共场所起哄并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以寻衅滋事罪论处;策划并组织人员到公共场所闹事并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以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罪论处。


  (作者单位:江西省高安市人民检察院)